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從每個人都有的需要,去嘗試對老弱者或長期病者多一點同理的體諒。
「五層需求」理論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五層需求」理論,是對人的心理、行為、學習、甚至社會倫理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說多一點,大家也可能發現自己可能已聽聞過。大至就是人生有五層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前面的是基本的滿足,但只有前要的,也未能感到圓滿。要各方都得到滿足,才會覺滿意。
各位如有興趣深入了解,可自行翻閱書本。我在此卻希望與大家一同用這五層需要,嘗試明白病者的需要,及理解他們的反應。病者在家人、護理員或醫護的照顧下,他們雖然在一些維生的生理需要,或環境上的安全需要,大至可經歷到。即便如此,在這兩項較根本的需要中,他們仍對健康、性慾、生活穏定、免遭痛苦、疾病死亡等生理和安全方要的需要有極大的缺乏和渴望。他們整天單獨一個人,行動不便,甚至現在被限制探訪,對社交的需要變得更遙遠。他們被照護時,全按着別人的時間表和節奏生活作息、被喂食、被更衣、被洗澡、身體赤條條地被看見,甚麼成就、名譽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在「尊重需求」也很可能很失落。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例如發揮潛能、實現夢想等,則更不敢想像。
當我們明白他們這樣四面受敵,面對人生極大的缺乏又看不見出路的絕望,就可以理解為何他們有時會好像無理憤怒和埋怨,滿心苦澀又失去動力、混亂、孤僻及表現疏離,我看過一本書,用一整段列出他們的困苦心情:「往事重現、沮喪、意志消沉、不開心… 否認、不甘心、失去胃口、不友善、冒犯、逃避…」還有更長的一大段。我想那些陪伴在長期行動不便的長者或病者身邊的朋友可以列出這一切的辛酸。這也成了陪伴者親身經歷的心酸。因為他們自己的這些需要也因要照顧至愛而頓成缺乏。
我們在能力上很難扭轉現實的困境,但仍可花點心思,仍有些事情可做,可讓如此處境中的至愛獲得多一點他們所需要的,正如人人都有這些需要一樣。他們好過一點,我們也好過一點,安心一點,喜樂一點。
篇幅所限,我們要分開篇幅來介紹一些建議。在建議之前,讓我們一同建立一個正面的想法。
我們看着至愛,和他們一大堆的需要,甚至因此看見自己的極大缺乏,好像正要解決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讓我們明白,身體、心情、靈性、社交,環環相扣。要一次過改變很困難,但若其中一樣好一點,其他的又會輕省點。例如靈性被更新,情神又會好一點,然後心情又會好一點,那身體又好像多了點活力。身體好一點,心情又會好一點,靈性也容易活潑一點,也有多一點心情與人好好地談談。
我們要一次過舉起大鐡鏈搬動它,沒多少人做到。但要拿起一環,放入滾輪,穿得幾個環之後,動力產生,就整條鏈可自行移動了。滿足一點小需要,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加一點外力的協助,也是有可能找到的。一點一點加起來,就可以發現有大不同。
憑這信心,讓我們預備好心情,再看一些具體建議,為至愛帶來比現在更圓滿的人生。
加油。
求主垂憐
請分享此善別篇的文章。除了有至愛長期接受照顧,有些久久未愈的心靈,也可能需要一點小啟迪明白過去的日子,帶來安慰與更新。